推广 热搜:

家庭教育中的四面“镜子”

   日期:2024-09-07     来源:www.zdxxue.com    浏览:729    
文章简介:凹透镜照出“矮子”在《爱与秩序》一书中,福斯特·克林纳提出“教官式爸爸妈妈”的定义:“他们吹毛求疵、严格管控……很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,父母都饰演了教官的角色。”教官式爸爸妈妈最典型的行为特点是指责和光讲道理。

      凹透镜照出“矮子”

在《爱与秩序》一书中,福斯特·克林纳提出“教官式爸爸妈妈”的定义:“他们吹毛求疵、严格管控……很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,父母都饰演了教官的角色。”教官式爸爸妈妈最典型的行为特点是指责和光讲道理。

当大家一直指责时,就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“不是之处”上,忽视孩子的感受。大家期望孩子意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,不要像目前这个样子,而应该像大家想象中理想的样子。有时,大家甚至期望孩子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,由于或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,才能促进他彻底改正缺点。这时,大家常常这么说:

你如何又没做好?如何这么笨?!

你又打人了,真是个坏孩子!

你就是不如××,你看他多好!你如果有他一半,我就满足了!

而当大家光讲道理时,会把焦点放在“道理”和“应该”上,不但忽视了孩子的感受,也忽视了大家我们的感受——在萨提亚模式中,这种交流方法称为“超理智”。大家期望孩子各方面都好:性格好、听话、拥有不少美德,甚至达到“完美”;期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,由于感受越多越敏锐、越脆弱,没感受反而更坚强、不受伤害;还期望孩子能讲道理、不感情用事。这时,大家常常这么说:

哭有哪些用,还是想想该如何解决吧!

孩子就应该把书读好,不要想那样多杂七杂八的事情!

我身边多少例子都证明了,目前贪玩不需要功,以后肠子悔青了也没用!

当大家一直用指责和超理智的方法对待孩子时,就会在他面前竖立起一面凹透镜。

从爸爸妈妈的态度中,孩子可能读到“我不够好”,长此以往,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。正如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《了解爱》一书中所言:“凹透镜的映射用途让孩子怀疑自己、责备自己、低估自己,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种阴影之下。”

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有的爸爸妈妈崇尚“挫折教育”,觉得要让孩子承受非常大重压、历程不少挫折,才能训练他们的抗压能力,才能能够帮助以后非常不错地适应社会。这类爸爸妈妈从不随便表彰孩子,由于担忧他会产生自满情绪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其实,这类做法并不符合“挫折教育”的初衷。“挫折教育”是要“吸取教训”,而不是“找错”,但有的爸爸妈妈和老师,不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,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。研究表明,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非常可能致使他们出现强烈的负向情绪,包含但不限于抑郁、愤怒等,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攻击的冲动,更糟糕的状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。

倘若不需要指责和光讲道理的方法,当孩子犯了错误时,爸爸妈妈可以如何做?选择“对事不对人”,把孩子的“行为”和“人”区别开来,防止他在“自己”层面感觉到“我不好”。爸爸妈妈可以提出怎么看和建议,问一些启发考虑的问题,把焦点放在怎么样帮助孩子做出新选择上,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——理解和宽容。

譬如,当孩子打了其他人时,爸爸妈妈不说“你真是个坏孩子”“打人不是好孩子”等,而是说:“父亲了解你非常生气,若是我,我也会生气的。生气当然可以,但打人是不能的!”“出了什么事?除去打他以外,还有哪些其他的解决方法吗?”

凸透镜照出“巨人”

有的爸爸妈妈自己是在被指责的环境中长大的,他们深知这种方法带给孩子的痛苦,为了跟我们的爸爸妈妈做得不同,不让孩子吃苦,他们总是会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讨好孩子,成为“直升飞机式爸爸妈妈”。直升飞机式爸爸妈妈把孩子放在非常重要的地方,时刻监控孩子的举动,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。他们忽视我们的感受,努力满足孩子所有些需要和愿望,觉得我们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棒的,别的孩子都比不上。他们常说的话是:

宝贝儿,你是最棒的!

你比××强多了!他们都不如你!

宝贝儿,只须你开心,让母亲干什么都行!

当爸爸妈妈一直用讨好的方法对待孩子时,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凸透镜。

在凸透镜的映射下,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比其他人都要紧,其他人应该满足自己所有些需要和愿望,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,其他人都不如自己,唯我独尊。长此以往,结果可能如《了解爱》一书中描述的那样:“凸透镜的映射用途让孩子因自负而膨胀起来,或者觉得没什么值得学习的,或者不信赖他们的爸爸妈妈。”

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孩子被过度骄纵,目空一切,自私自大,缺少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同情,因此非常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屡屡受挫,极端状况下甚至还会做出伤害别人、伤害爸爸妈妈的行为。他们可能一方面自负,其次却又自卑,由于他们的内心会存在疑问:我真的是最好的吗?真的比其他人都强吗?而且,为了迎合爸爸妈妈一贯的过高评价,他们非常或许会努力去达到高标准,无形中承担了非常大的重压。当没办法达到标按时,他们就会责备自己,或者通过说谎、贬低其他人等方法,让爸爸妈妈感觉还是自己好。显然,这种心理状况是非常纠结的。

哈哈镜照出混乱

还有些爸爸妈妈用打岔的方法对待孩子。打岔的一种表现是不理会,爸爸妈妈一直忙于工作、干我们的事情,对孩子说:“去去去,玩你一个人的去!”另一种表现是说不相干的话,既跟自己和孩子没关系,又跟所处的情境没关系。譬如孩子哭了,爸爸妈妈说:“看!这是什么?那是什么?”再譬如在商场里,孩子想买一个非常贵的飞机玩具,爸爸妈妈说:“看这个小恐龙,这个好!”

其实,打岔并不可以真的解决问题,长此以往,还可能对孩子导致负面影响,譬如孩子会感觉自己无关紧要、与爸爸妈妈不亲近,或者习惯于不去解决问题,一直岔开话题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打岔的方法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哈哈镜,孩子照见的自己是混乱的、不明确的、困惑的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无论是凹透镜、凸透镜,还是哈哈镜,都只不过可能的影响,不一样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反应。爸爸妈妈这么做,不代表孩子必然会发生这类状况,只不过有如此的可能性存在。

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

真诚一致地对待孩子,这就是“顾问式爸爸妈妈”。顾问式爸爸妈妈较少用指责、超理智、讨好和打岔的方法。他们尊重孩子,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,不管他多小,都会平等对待;与孩子在渴望层面联结,让孩子感觉到爱、尊重、理解、接纳、赏析和支持;他们真实、坦诚,在乎孩子的感受,也想推荐我们的感受;他们的看法是开放的,了解这个世界上没绝对的对与错,只有合适不合适,因此不强求孩子与爸爸妈妈一致,鼓励孩子进步源于己的看法;他们会准时“回话”而不是“满足”孩子的所有需要,也想接纳孩子因愿望不被满足而出现的各种情绪;他们会坚持既定的行为规则和界限,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,并鼓励孩子承担后果;他们会用问问题的方法,引导孩子联结内在,找到合适自己内心的答案。

从顾问式爸爸妈妈身上,孩子能掌握尊重其他人,也尊重自己;感觉自己本来的样子就非常不错,值得被爱;做真实的自己,安全感充足,自在放松;由内而外地自律,要么选择遵守规则和界限,要么坦然同意违规的惩罚;聆听内心的声音,判断什么合适、什么不合适,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,敢于表达,也想去承担责任。

如此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非常高,表现出来的状况是自尊自信的。这就是在平面镜下成长起来的孩子。

平面镜的核心用途在于让孩子同意自己真实的样子,无需放大或缩小,并且透过爸爸妈妈对待我们的方法,感觉到自己足够好,是值得被珍惜的。这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根基。当这个根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内化之后,他就不再需要依靠于外面的认同和判断,而日渐生发出强大的内心力量,信赖自己、珍惜自己,自然会拥有健康、幸福和成功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